中医灌肠起什么作用?
作为中医人,我觉得这个提问很有代表性。所以特意写了一篇长一点的解答。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现在的中医临床教科书里已经不记载“灌肠”这项技术了。这是因为在1984年卫生部的《中草药外用制剂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凡用于直肠内给药的中草药,应经严格处理以保证质量和安全。”而“灌肠”属于“直肠内给药”的方法之一。但在2005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成方制剂标准》中,却删除了上述条文。也就是说,现在没有行政文件的依据来约束“灌肠”这一技术的实施了。(注意:这里只讨论依法治国背景下中医药的规范发展问题,并不探讨中医理论中的“灌肠”)
所以我上面说,中医的临床实践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不过,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灌肠”还是有它的应用空间,比如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就常有应用。这主要是因为药物通过灌肠途径进入大肠后可以较长时间停留在肠腔内,逐渐被肠道吸收,进而起到治疗的作用。例如,对于慢性胃炎、肠炎、结肠炎、消化不良等病症,传统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使用灌肠疗法,可以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选取适当的中药煎剂,通过保留灌肠的方式,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除了内科疾病外,外科领域的应用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说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西医主张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后,才可进食流食;而中医则认为,手术后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胃气不降,因此会建议病人尽早进食,同时服用相应的汤药,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在这里,“灌肠”就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只要运用得当,“灌肠”这一方法的确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但我必须指出的是,任何医疗手段都是有禁忌证的。“灌肠”也不例外。它主要适用于肛门及直肠无严重病变的患者,如急性炎症、严重贫血、习惯性便秘、粪便干结者应慎用或不用。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更应慎重,不可滥用。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药灌肠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所以在进行该项治疗前,应注意暂时停用相关的检查,并向化验人员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