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半个月?
“半”字用得准确,是因为时间计算上的“大月、小月”制与朔望月有必然的联系。 太阳和月亮的周期性运动构成了古代计时基础。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27.32天(恒星月),而太阳一年内的行程约是52个黄道(太阳历)日。古人发现,两次月圆中间有一个月没有满月,就把这没有满月的两个月合起来为一个农历月。一个农历月实际上有29.53天,而阳历的一个月则平均只有29.16天。当十二月连续使用时,农历就比阳历多了0.37天。为了填补这个差值,农历每个月的首尾各加一天,成为现在的农历月。
这样,每隔三个月左右,农历就会多出来一天。这一天被记入日历后,过了几年或者十几年又会在农历中重现,这就是所谓的“闰月”。在出现闰月的年份,全年就有十三个月了。因为闰月出现在年末,所以这种年份被称为“闰年”。 “闰年”的出现是为了补偿因阴阳历相差造成的昼夜时长差值。为了便于计算,人们采用“12地支记时法”。每过一小时,阴历就增加一点,经过86400秒,正好是一昼夜。但是,由于阳历每月的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长度不是相等,每过一天,白昼就比黑夜多24小时;每年,白昼比黑夜就多出43分钟左右。每年的日期需要增加一两天后才能与阳历相对应。如果按每年365天计算,43分钟的差距要用14天左右才能补回来。农历一年的天数应该为366天或365天才是。但实际上,农历一年的天数并不是固定的,它可能在365天左右跳动,也可能在366天左右跳动。
当农历一年的天数比365天多1天时,这一年的十二月就需要在年初额外增加两个新月初始的仪式,称为“置闰”,这一年就被称作“闰年”。而在农历十二个月中,有月大的月份叫“大闰月”,有月小的月份叫“小闰月”。“大闰月”有三十天,而“小闰月”只有二十九天。 相对于阳历而言,农历虽然属于“太阴历”,但它的月份却是按照“朔望月”来设置的。农历除了平年和闰年之外,还有“月大小”之分。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古老民族来说,制定并使用这样的历法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观测北斗星的方位以及金星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古人就能很准确地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这些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的变化划分的,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