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功效与作用吗?
中医古籍中,早有关于按摩治疗疾病记录的文献。《素问·缪刺论》曰:“人伤于寒,热饮食,病气生于腹……取之涌泉、足三里”;《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充而皮肤薄嫩者,邪气易越,可得而愈;形瘦而皮厚肌肉坚者,邪气留恋,疾病难除”,又云:“形充而色赤多汗者,病在大厥;形体削小,言语低微者,病在消瘅”。这些都是对疾病通过按摩治疗所作的记载。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更是详细记载了伤寒、杂病的按摩疗法及处方。如在《伤寒论》中,就设有“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一条,其治法为“若小便自利者,下之,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则有“胸痹心中痞,留饮者,桂枝生姜枳实甘草汤主之”“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沉而迟,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等条目,这些也都是通过按摩临床治疗疾病的记载。
另外,我们在研究整理古代中医文献时发现,中医学界前辈们在论述经络穴位时,许多内容都是结合临床实践来的。如近代著名中医大家程门雪说:“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究竟经络是否存在,现在还不可能得到科学的证明”[1];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耀献也说:“虽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探测经络的存在及其走向等,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我们已把一些不可能再有争论的问题放在了桌子面上,那就是经络是客观存在的”[2];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炎燊更明确地指出:“古书所说的‘经’就是指经脉而言,也就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古人所说的‘络’,实际上指的是淋巴管……可以说经络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道……”[3] 经络穴位不仅是联系脏腑与外在形态的桥梁,也是内病外治的途径。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表明,诸如失眠、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内脏疾病,可以通过刺激穴区,起到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植物神经以及内分泌功能的作用,从而起到祛病保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