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胃药副作用小?
目前治疗胃炎,胃溃疡的药物主要有四类:抑制胃酸分泌剂、胃黏膜保护剂、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和胃动力药物。 这四种药物根据其作用机理的不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也有区别。 (一)抑制胃酸分泌剂:主要是通过减少胃酸的分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两类。
1. H2受体拮抗剂:该类药物通过选择性地拮抗组胺H2受体而发挥作用,目前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少,常见有头晕、头痛、失眠、腹泻、便秘、皮疹、肝功能损害等,偶见肾功能损害。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应慎用或减量使用,孕妇禁用。
2. 质子泵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膜上的酸泵(H+-K+ ATP酶)而产生抑制作用,目前常用的药品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及艾普拉唑等等。
此药不良反应轻微,可有头晕、头痛、倦睡、腹泻和便秘、消化不良、乏力、味觉改变等症状,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有可能引起胃癌发生率的升高;有胃病家族史者更应谨慎服用。
(二)胃黏膜保护剂:主要作用于病变部位的胃黏膜,直接消除炎症,促进受损黏膜的修复。临床常用药物有胶体铋剂、硫糖铝、蒙脱石散及瑞巴派特等。
1. 胶体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冲服;四硝基苯溴酸铋钾片,每次1~2片,每日4次嚼服。
2. 硫糖铝制剂:如硫糖铝混悬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硫糖铝咀嚼片,每次1~2片,每日3次口服。
上述两种药物在胃肠道内可缓慢释放活性物质,具有吸附毒素、清除毒素的作用,同时还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因此对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以及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都有很好的疗效。
用药期间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出现,均为正常反应,停药后就会消失。另外,长期大量服药,有可能会产生耐药性,需要注意。
(三)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主要用于根除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1. 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替加环素等,这类药物与革兰阳性菌细胞膜上的肽聚糖结合,从而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是治疗胃炎的常用药。
2. 头孢菌素类: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的代谢活动,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最终杀灭病菌。
3. 氯霉素类:主要包括甲砜霉素、福沙霉素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菌核苷酸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通常都为胃肠道的反应,比如恶心、呕吐、纳差等,但是通常在停药后就会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膳食,尽量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品,这样才能够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年老体弱或者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果出现反复便秘,应及时就诊,以免加重原有病情。
(四)胃动力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胃肠蠕动,促使胆汁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从而减轻腹胀,消除嗳气、反酸等症状。目前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和伊托必利。
该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食欲不佳、呕吐、腹泻,但程度都比较轻,不会长时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