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霜有什么作用?
“凝”有凝结、聚集之意,“霜”即指草木上的白色结晶体。所以“凝霜”的意思就是把聚集的白露珠凝成霜——也就是霜降这个节气,万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肃杀。
但是中医讲的“凝霜”另有含义。《黄帝内经》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所说的“血”不是指血液,而是一种富含营养的物质,是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而这个“中焦”,也不是特指某内脏,而是泛指脾胃。 “脾主升清”的“升清”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脾脏能将水谷精微物质吸收并运输到全身,二是说脾脏能把体内代谢垃圾运送到大肠变成粪便排出体外(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是说胃将需要消化的食物充分研磨并与唾液混合,同时还将食物中的有害物质过滤出来通过幽门送入肠中(胃主纳腐)。 那“中焦受气取汁”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变成了食糜,由小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后形成水谷精微,被送往三焦(即中焦),然后由三焦膜布于全身。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受气取汁”的过程——“受气”就是接纳从外界侵入体内的空气(呼吸),而“取汁”就是在摄取食物过程中把食物中的精华部分给吸收了。
那么,“气化而生血”怎么解释呢?《内经》中虽然没具体解释这个道理,但后世医家对此做了不少研究。 比如清代名医叶天士就认为,血液的化生过程实际上是津液被气化而产生蒸腾上升的结果。他说:“津布气行,周流不停……血随之而上。”(《临证指南》) 现代中医也认为,气的运动必须依赖液的输送,才能完成其功能。如果没有了液体的运载,气就会滞留在局部而发挥不了作用。叶老先生所说的“津布气行”应该理解为:气机运行必须要依靠津液(血液和体液)作为载体。所以说 “气化而生血”是指:气体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阻碍,就可以对局部产生温热之力,从而推动血液的运行;反之,如果身体某个部位阳气虚衰,就没有力气推动血液运行,此时该部位的气血就会产生淤积,进而形成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