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个月是阳月?

太叔诚涵太叔诚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 什么是「阳月」,为什么农历三月、七月和九月被叫做“阳月”? 从字面上理解,“阳月”就是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是阴阳之气相互博弈、相互消长的过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 为什么农历三月、七月、九月被叫做“阳月”呢? 三月的阳气升发得最为旺盛。 “春三月,此谓发陈(生发新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欣欣向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在庭院中散步),披发缓行,以便志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四月阳气继续生长。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吸收清露,用沐浴洗面。”五月气温更高, “万物茂盛,枝繁叶茂。”六月阳气达到顶峰。 “阳极气盛。”此时如果身体阳气不足或阴气有余,就会患“夏至火症”; 如果身体阳气太过或者阴气虚少,就会患“冬至寒症”。 春分之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缩短。

从七月份开始,白昼时间超过黑夜,阳气开始走向衰弱。 秋分后,一天之内白昼黑夜一样长。此时阴阳平衡,天气凉爽。立冬以后,白昼越来越短,黑夜逐渐加长,阴阳消长,昼夜温度开始降低。 到了冬至,阳气最虚弱,而阴气最强。所以冬至前后,是一年中阴气最旺的时期,也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候。

3. “阳月”具体指哪几个月? 月相变化有“上弦月”“下弦月”和“望”(满月)等术语,这些并不是按照农历月份来划分的。 上弦月每月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农历初八左右,最后一次在农历二十二前后;

下弦月每月出现两次,第一次在农历廿二左右,最后一次在月初,即农历十七左右。 至于“望",它只出现在农历十五前后。“望”又称"月满"。 所以,严格来说,农历三月,七月和九月都不是“阳月”!

4. 为什么把“阳月”命名为“孟季”? 月相的“孟季”划分是按照农历月份来的,与二十四节气对应。 每个月有两个“孟”,两个“季”。 “孟”指的是“月份的前半月”,“季”则是“月份的下半月”。 每年阴历有十二个月,也就是有六个“孟季”。这六个月的循环往复,形成了周而复始的农历新年。 在二十四节气里有个特殊的节气“清明”,它不按照月份计算,而是以公历日期来计算。所以每次节气到来,都有“孟季”交替。 比如,在立春到惊蛰这段期间,农历正月是“季冬”,二月初为“仲春”。

乔颜丽乔颜丽优质答主

干支纪月的阳月包括: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

干支纪月的方法与干支纪日子的方法一致,也是十天干配十二地支,而使用地支纪月的时候,又是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而不是用十天干。所以,在干支纪月中,干支与地支存在交叉现象。比如今年的三月的干支纪月是壬戌月,而戌字在地支纪月中是十一月。这种干支与地支产生交叉现象的纪月法,是与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的方法有关。

子月为十一月,“冬至”前后,万物闭藏,阴气最盛的时候,过了子月,阳气开始上升,所以,“立春”在子月,十二消息卦为复卦(表示“一阳来复”),子月为建子。

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是按“建除”十二神来确定起始月的,即按“建子、除卯、收午、↑酉……”等顺序来排。所以,建字从寅,十二消息卦的“泰卦”(二阳卦)在寅月,而“立春”是在寅月,“立春”表示“太和始生”,即是阳气开始生发的物象,所以“建寅”(寅字为“伸也”之伸状)为正月。

从干支纪月中,可以明显的看到“一阳来复”的道理。今年的十月(戌月)为丙戌,十一月(亥月)为丁亥,十二月(子月)为戊子,“丙丁”为太阳火,是丙的“阳火”和丁的“阴火”相合的“太和之气”,即表示“一阳来复”,正月(寅月)为辛寅,“辛”为“金”,“金”为“水之母”,而“寅”有“伸也”的含义,即表示阳气开始生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