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暑叶有什么作用?
“翻暑”就是“翻书”的意思,将已经发黄变干的旧试卷重新翻制。这个工序,在古代叫做“糊名”或者“誊录”。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了防止考官对考生的姓名字号及籍贯等熟悉的人进行打分作弊,规定试卷的姓名和籍贯要模糊处理,待考卷判完分数后,再行翻检。 明代的科举考场严格禁止考生自行携带纸笔,所答试卷由专人用特殊的宣纸墨汁抄录。这种特制的宣纸,具有耐寒耐热、不霉烂、不变形、吸墨性强等特点;而专用的“墨汁”则是由烟煤粉和水研磨而成,黑亮无光,干后牢固不易褪色。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密封起来交给吏部备案。到了放榜公布成绩的时候,再由吏部分发考生本人的试卷,逐一核对姓名籍贯等信息,这个过程就是“糊名”或“誊录”的过程。由于明朝初年实行的是乡试制度,各地举人还要长途跋涉前往京师会试,因此这项工作的繁复程度可想而知。 清承明制,也继续实行乡试制度,于是就有了“番署”的考试环节——每科考场都要重新设一个办公室,专司“胡名”之职。至于那些没有中式的举子们的试卷,则一律送交翰林院备查——这些试卷的纸张质量要好很多,自然就更耐久一些。据传有清朝士子在中式后欣喜若狂,不慎将刚拿到的中式试卷掉进了泥沼里,不料过不多久又拣回来了,居然毫发无损!
清末民初,考试形式逐渐改为殿试,“糊名”与“誊录”等环节也就不再存在了。但直到民国时期,考试制度依然延续着古代的模式,只是换了名称而已。1928年开始使用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行政院设教育总署,主管全国教育事宜……掌拟订教育方针、政策和规章,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而这个机构其实就是继承自古代的“翰林院”。